深海锰结核记录了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冷所引起的亚洲内陆干旱化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过去几十年中,海洋沉积物记录的古地磁结果不断扩展我们对地磁场长期变化的理解,从偶极子场控制下的地磁场长期稳定变化,到地磁漂移和极性倒转事件。
本文基于16根黑海沉积物钻孔,获得了过去68.9-14.5 ka之间具有强度和方向的古地磁记录。年代模型基于放射性碳测年,以及高分辨率的化学元素比值和
冰筏碎屑与格林兰冰芯氧同位素记录的‘Dansgaard-Oeschger’ (DO)旋回对比。
黑海古地磁结果记录了Norwegian-Greenland Sea、Laschamps和Mono Lake地磁漂移事件。这些漂移事件分别位于64.5 ka, 41.0 ka 和 34.5 ka,
具有明显的方向漂移以及相对古强度下降。此外,黑海古地磁结果没有发现20-17ka之间可能存在的'Hilina Pali‘漂移事件。为了进一步讨论地磁场变化特
征,黑海古地磁结果被转换成一个分量平行于轴向偶极子场(GAD-parallel),两个分量与GAD方向正交,仅表示非轴向偶极子场(non-GAD)贡献。因此,
Laschamps和Norwegian-Greenland Sea漂移事件出现极低的GAD-parallel分量,而Mono Lake却存在较大的non-GAD分量贡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GAD-parallel组分在Laschamps事件时期出现负值,指示完全的地磁场倒转。
了解更多
深海锰结核因富含Cu、Co、Ni、稀土等金属元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生长缓慢而记录了长时间尺度的古环境变化。
微生物活动常常被认为对锰结核成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微生物与锰结核生长的关系仍不清楚,微生物矿化作用对
锰结核成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亦是未知。
本研究对取自西太平洋的锰结核进行了微生物群落、元素分布、矿物组成和孔隙结构分析。研究发现锰结核中存在大量细
菌与古菌,其中一些种类可能具有铁还原、锰氧化和氨厌氧氧化功能。锰结核中还观察到大量锰氧化菌趋磁菌矿化形成的
锰氧化菌化石和磁小体化石。此外,相较于内部老层位锰结核年轻层位中具有更显著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锰结核内的微
米与纳米结构提供了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和营养运输通道,并且促进锰结核的生长,同时表明微生物系统与锰结核
生长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些结果对探究底层海水与沉积物之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更多
早上新世在东亚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系统都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大气环流和洋流体系两个方面,尤其是北极冰盖的扩张和亚洲内陆干旱化。
全球气候系统经历了两个重要转型期:上新世转型(late Pliocene transition, LPT)和中更新世的转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MPT)。
前人认为碳循环、冰盖的扩张、构造抬升以及海道的关闭都是气候转型的主要因素。然而,对于上新世以来大气环流和深水洋流系统的控制机制存在争议。
北太平洋地区是大洋环流传输的终端,也是全球碳储库之一。因此,理解太平洋深层水的变化对于探索海洋对于全球碳排放和营养盐的重要调控作用十分重要(图1)。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闭边缘海,吕宋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南海的唯一通道,因此南海海洋环流变化响应于太平洋深层水变化(图2)。
另外,大陆的风化输入进入南海,南海较高的沉积速率也可以很好地响应气候变化特征。
前人研究往往只从南海的某一角度出发,探讨其环流环境和陆源输入模式,而对于二者如何响应全球气候转型变化还存在争议。
了解更多